网络攻击阴影下的 CCKiller
**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攻击如影随形,时刻威胁着各类网络服务和在线业务的正常运行。其中,CC 攻击(Challenge Collapsar Attack)作为一种常见且极具破坏力的网络攻击手段,常常让网站管理员和服务器运维人员头疼不已。
CC 攻击属于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的一种类型 ,它主要利用 HTTP 协议的弱点,通过控制大量被攻陷的计算机(即僵尸网络),向目标服务器发送海量看似合法的 HTTP 请求 。这些请求通常针对那些需要大量 CPU 资源处理的页面,如论坛页面、数据库查询页面等。由于服务器需要逐个处理这些请求,并返回相应的数据,随着请求量的急剧增加,服务器的负载会越来越高,最终导致资源耗尽,无法处理正常用户的访问请求,使得网站响应缓慢甚至完全无法访问。打个比方,就像一家热门餐厅,突然涌入了大量假顾客,他们不断点菜却不消费,导致餐厅的食材、人力等资源被大量占用,真正的顾客反而无法得到服务。
CC 攻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对于企业来说,网站或在线服务的中断意味着业务的停滞,直接导致经济损失。例如,电商企业在遭受 CC 攻击时,用户无法正常访问网站进行购物,订单量会大幅下降,不仅当下的交易无法完成,还可能导致客户的流失,对企业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对于个人网站博主而言,辛苦经营的网站一旦被 CC 攻击,访问量骤降,广告收入减少,多年积累的人气和流量也可能毁于一旦。而且,遭受攻击后恢复网站的正常运行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期间网站的业务无法正常开展,损失难以估量。据相关统计,每年因 CC 攻击等 DDoS 攻击给全球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这一数字还在随着网络攻击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年攀升。
面对如此严峻的 CC 攻击威胁,有没有有效的应对方案呢?答案是肯定的,CCKiller 这款工具应运而生,它就像是网络世界的 “守护者”,为我们抵御 CC 攻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CCKiller 初印象
CCKiller 是一款开源的轻量级 Linux CC 攻击防御工具 ,主要使用 Shell 脚本编写,项目地址为
https://gitcode.com/gh_mirrors/cc/CCKiller 。它就像是一位默默守护服务器的卫士,在网络攻击的阴霾下,为服务器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其设计初衷是为了帮助 Linux 系统管理员,尤其是那些管理个人低配服务器的用户,快速有效地防御 CC 攻击。在面对 CC 攻击时,很多个人服务器由于资源有限,往往难以招架,而 CCKiller 的出现,为这些用户提供了一个经济且实用的解决方案。
从功能特性上看,CCKiller 具备多个显著优势。首先,它实现了秒级检查 ,摒弃了传统防御脚本使用 Linux 系统计划任务 crontab 定时检查的方式(crontab 最细颗粒为 1 分钟),利用 while 循环实现了更细颗粒度的秒级检查,并且被写成了系统服务,这使得它在监控网络流量时更加灵活稳定,能够及时发现异常请求。比如,当有恶意 IP 在短时间内发起大量请求时,CCKiller 可以迅速捕捉到这一异常行为,而不会像传统工具那样需要等待 1 分钟才能进行检查,从而大大提高了防御的及时性。
其次,CCKiller 可以设置拉黑时长 ,默认为 10 分钟。一旦检测到恶意请求,它会自动将目标 IP 拉黑,在拉黑时长结束后又会自动释放。这一功能不仅能够及时阻止恶意 IP 的攻击行为,还能在一定时间后自动恢复正常访问,避免了对正常业务的长期影响。假设某个 IP 被误判为恶意攻击源,10 分钟的默认拉黑时长也不会对其后续正常访问造成永久性阻碍,保障了网络访问的灵活性。
此外,CCKiller 还能够设定单个 IP 的最高请求数 ,即并发阈值。当某个 IP 的同时请求数超过设定的阈值时,就会被暂时拉黑一段时间。这一功能可以有效地限制单个 IP 的访问频率,防止恶意用户通过大量并发请求来耗尽服务器资源。例如,将并发阈值设定为 50,如果某个 IP 同时发起了 60 个请求,超过了设定的 50 个请求的阈值,CCKiller 就会立即将其拉黑,确保服务器资源不被过度占用。
核心功能大揭秘
(一)实时监控与自动防御
CCKiller 的实时监控与自动防御功能是其守护服务器安全的核心手段。它通过巧妙的设计,利用 while 循环实现秒级检查 ,能够实时对服务器的网络流量进行细致入微的监控。在监控过程中,CCKiller 会持续分析每个 IP 的请求行为,一旦某个 IP 的并发请求数突破了预先设定的阈值,它便会迅速启动防御机制,自动将该 IP 拉黑。
在实际应用中,有一位个人网站站长,他的网站主要提供技术文章分享服务。有一天,网站突然遭受了 CC 攻击,大量恶意 IP 发送海量请求,导致服务器负载急剧升高,页面加载缓慢,正常用户无法正常访问。就在站长焦急万分的时候,他之前安装的 CCKiller 发挥了关键作用。CCKiller 实时监控到流量异常,发现多个 IP 的并发请求数远远超过了设定的阈值。于是,它在极短的时间内自动将这些恶意 IP 拉黑,成功阻止了攻击流量的进一步涌入。随着恶意 IP 被拦截,服务器的负载逐渐降低,网站也在几分钟内恢复了正常访问,站长的业务得以继续正常开展。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 CCKiller 实时监控与自动防御功能的高效性和及时性,能够在关键时刻为服务器提供强有力的保护,确保网站等在线服务的稳定运行。
(二)白名单机制保合法流量
CCKiller 的白名单机制是保障合法流量畅通无阻的重要功能。它支持 IP 白名单和端口白名单的设置 ,让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将信任的 IP 地址或 IP 段以及特定端口添加到白名单中。处于白名单中的 IP 和端口,其流量将不会受到 CCKiller 的限制和拦截,无论这些 IP 发起多少请求,都能正常访问服务器,从而确保了正常业务的稳定运行。
比如,一家企业的内部办公系统,其员工的办公电脑 IP 地址相对固定。管理员可以将这些员工电脑的 IP 地址添加到 CCKiller 的 IP 白名单中。这样,即使企业遭受 CC 攻击,CCKiller 在拦截恶意 IP 的同时,也不会影响内部员工正常访问办公系统,员工能够继续进行日常的工作,如查阅文件、处理业务等。在设置端口白名单时,假设企业的邮件服务器使用的是特定端口,管理员将该端口添加到端口白名单后,邮件服务器的正常通信就不会受到 CCKiller 防御机制的干扰,邮件的收发功能能够正常实现,保障了企业信息的正常传递。
(三)日志记录与分析
CCKiller 的日志记录与分析功能为管理员提供了深入了解攻击情况和优化防御策略的关键依据。它每天都会生成一个详细的日志文件 ,存放在安装目录下的 log 文件夹内。日志中详细记录了拉黑和释放 IP 的操作,包括被拉黑 IP 的地址、拉黑时间、释放时间,以及相关的报错信息(如果有)。
通过分析这些日志,管理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攻击的发生时间、攻击源 IP 的分布情况、攻击的频率和强度等关键信息。例如,管理员在查看日志时发现,每天晚上某个特定时间段,都会有来自同一地区的多个 IP 发起大量请求并被 CCKiller 拉黑,这就表明在这个时间段可能存在针对性的攻击行为。基于这些分析结果,管理员可以进一步优化防御策略,比如针对这些频繁攻击的 IP 段加强监控和防御,或者调整并发阈值等参数,以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攻击,提升服务器的整体防御能力。
(四)手动操作灵活应对
CCKiller 的手动拉黑和解封 IP 功能为管理员提供了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应对攻击的有效手段。当管理员发现某些异常 IP 的行为可疑,但又尚未触发自动拉黑机制时,或者在应对一些复杂的攻击场景时,就可以使用手动拉黑功能。通过执行特定命令,如 “cckiller -k 100” ,可以将当前请求数大于 100 的 IP 立即拉黑一段时间,这个拉黑时长与设置的默认拉黑时长一致。
在一次网站安全维护中,管理员通过实时监控工具发现有一个 IP 虽然请求数尚未达到自动拉黑的阈值,但它的请求行为非常异常,频繁访问一些敏感页面。管理员果断使用 CCKiller 的手动拉黑功能,将该 IP 拉黑,及时阻止了可能发生的攻击行为。而当出现误拉黑的情况,或者某个被拉黑的 IP 后续被证明是合法用户时,管理员可以使用解封 IP 功能,执行 “cckiller -u IP” 命令 ,将指定的 IP 从黑名单中解除,恢复其正常访问权限,确保合法用户的正常使用不受影响,体现了 CCKiller 在防御过程中的灵活性和人性化设计。
功能进化之路
(一)IPv6 支持与时俱进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IPv6 逐渐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IPv6 具有 128 位的地址空间 ,能够提供约 2^{128} 个 IP 地址,从根本上解决了 IPv4 地址枯竭的问题,使得每一个物联网设备、每一台智能终端都能够拥有独立的 IP 地址,为万物互联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 2024 年,全球 IPv6 的用户占比已经超过 30%,在一些网络基础设施发达的地区,如美国、欧洲和日本,IPv6 的采用率表现尤为突出 ,美国的 IPv6 用户比例接近 50%,德国、法国、日本等地区的 IPv6 用户比例也保持在 30 - 40% 之间。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IPv6 的发展也十分迅速。2024 年 7 月 7 日发布的《中国 IPv6 发展状况白皮书 (2024)》显示,我国 IPv6 活跃用户达到 7.94 亿,在全体网民总数中的比例由 2017 年初的 0.51% 提高至 72.70%;已分配 IPv6 地址终端数达到 17.65 亿,其中移动网络已分配 IPv6 地址的终端为 13.50 亿,移动网络 IPv6 流量占比达 64.56%,固定网络 IPv6 流量占比达 21.21%。
在这样的背景下,CCKiller 与时俱进,增加了对 IPv6 流量的检查和防御功能。这一更新使得 CCKiller 能够适应新的网络环境,全面监控和防御来自 IPv6 网络的 CC 攻击。无论是 IPv4 还是 IPv6 网络中的恶意 IP,一旦其请求行为异常,CCKiller 都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拉黑等防御措施,为使用 IPv6 网络的服务器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确保了在 IPv6 逐渐普及的网络时代,服务器依然能够稳定运行,不受 CC 攻击的威胁。
(二)安装脚本优化
CCKiller 在发展过程中,对在线安装脚本进行了精心优化。在线安装是用户获取和部署 CCKiller 的重要方式,然而在以往的版本中,安装脚本可能会因为网络波动、资源服务器不稳定等因素,导致下载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给用户带来了诸多不便,也影响了 CCKiller 的推广和使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发团队对在线安装脚本进行了深入改进。他们优化了脚本的下载逻辑,增强了其对网络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提高了下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大大减少了下载失败的几率。现在,用户在安装 CCKiller 时,能够更加顺畅地完成安装过程,快速将 CCKiller 部署到服务器上,及时为服务器构建起抵御 CC 攻击的防线,提升了用户体验,使得更多用户能够轻松借助 CCKiller 来保障服务器的安全。
(三)替换 netstat 降负载
在早期的版本中,CCKiller 使用 netstat 来获取网络连接信息 ,以此来判断 IP 的请求情况。然而,在高并发的场景下,netstat 存在明显的缺陷。当服务器面临大量的网络连接请求时,netstat 命令需要遍历大量的网络连接数据,这会消耗大量的 CPU 资源,导致 CPU 负载急剧升高。例如,在一个高流量的电商网站服务器上,同时有数千个用户进行访问,netstat 在处理如此庞大的网络连接信息时,会使 CPU 的使用率迅速飙升,可能从正常的 20% - 30% 瞬间上升到 80% - 90%,甚至更高,这不仅影响了 CCKiller 自身的运行效率,还会导致服务器整体性能下降,影响正常业务的开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CCKiller 基于 /proc/net 检查,替换了 netstat。/proc/net 是 Linux 系统中一个用于获取网络相关信息的虚拟文件系统,它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方式来获取网络连接数据。通过使用 /proc/net 检查,CCKiller 能够在高并发情况下,更快速、更准确地获取网络连接信息,同时避免了 netstat 导致的 CPU 高负载问题。这使得 CCKiller 在处理大量网络请求时,能够保持较低的资源消耗,确保服务器的 CPU 资源能够合理分配给其他关键业务,提升了服务器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为服务器在高并发场景下抵御 CC 攻击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四)日志级别随心控
CCKiller 新增的日志控制开关,为管理员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日志管理方式,支持 INFO、DEBUG 和 OFF 三种日志级别 。
INFO 级别下,日志仅记录拉黑和释放 IP 的关键操作信息。对于一些只关注关键防御行为的管理员来说,这种简洁的日志记录方式能够让他们快速了解到 CCKiller 的主要工作情况,如哪些 IP 被拉黑了,什么时候被释放,而不会被过多的细节信息所干扰,便于他们快速掌握服务器的安全动态。
DEBUG 级别则记录全部日志,包括拉黑、释放的报错信息等详细内容。当管理员需要深入排查问题,比如分析某个 IP 未能成功拉黑的原因,或者查看在释放 IP 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时,DEBUG 级别的日志就能提供全面而详细的信息,帮助管理员准确找出问题所在,从而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和调整。
OFF 级别则表示关闭日志记录,在服务器资源有限,或者管理员确定不需要查看日志时,可以选择关闭日志,以减少日志记录对服务器资源的占用,提高服务器的运行效率。通过这三种日志级别的设置,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日志记录的详细程度,既满足了安全分析和故障排查的需要,又能合理控制服务器资源的使用。
(五)永久拉黑新选择
在网络防御中,对于一些频繁发起恶意攻击且性质恶劣的 IP,仅仅进行短暂的拉黑可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它们可能在拉黑时长结束后,再次发起攻击。为了满足对这类特定恶意 IP 长期防御的需求,CCKiller 增加了 “永久” 拉黑时长设置 。
管理员在安装 CCKiller 时,只需将拉黑时长设置为 0,即可实现对特定 IP 的永久拉黑。一旦某个 IP 被设置为永久拉黑,CCKiller 将不会再产生后台释放该 IP 的脚本,也不会释放已拉黑的 IP,使其无法再访问服务器。比如,某个恶意 IP 长期对服务器进行 CC 攻击,导致服务器多次出现服务中断的情况,管理员在确认其恶意行为后,使用 CCKiller 的永久拉黑功能将其拉黑,就可以彻底阻止该 IP 的后续攻击,为服务器提供更持久、更稳定的安全保护。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设置永久拉黑时没有自动加入 service iptables save 的保存命令,所以当重启系统或者重启 iptables 时,这些拉黑的 IP 会被释放。如果管理员确实希望永久拉黑这些 IP,需要手动执行 service iptables save 命令,以确保永久拉黑的设置在系统重启等情况下依然有效。
安装与配置全攻略
(一)在线安装轻松上手
CCKiller 的在线安装过程十分便捷,只需在 Linux 服务器的终端中执行特定命令,就能快速获取并部署这一强大的防御工具。以常见的 CentOS 系统为例,首先打开终端,确保服务器已连接到互联网。然后输入以下命令:
wget -O install.sh --no-check-certificate https://zhangge.net/wp-content/uploads/files/cckiller/install.sh?ver=1.0.8 && chmod +x install.sh && bash install.sh -i
这条命令的作用是使用 wget 工具从指定的网址下载安装脚本,--no-check-certificate参数用于忽略证书检查,以确保在一些网络环境下能够顺利下载。下载完成后,chmod +x
install.sh命令赋予安装脚本可执行权限,最后通过bash
install.sh -i执行安装脚本并进入配置步骤。
在安装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网络问题导致下载失败,比如网络波动、目标服务器访问受限等。此时,可以尝试更换网络环境,或者手动下载安装脚本,再上传到服务器进行安装。另外,如果服务器中存在防火墙限制,需要确保防火墙允许相关网络请求通过,以免影响安装过程。
(二)个性化配置指南
CCKiller 的配置文件为ck.conf ,位于安装目录下,其各项配置参数对于 CCKiller 的防御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 检查时间间隔(check_interval):该参数表示 CCKiller 检查 IP 请求数的时间间隔,单位为秒。默认值为 20 秒,可根据服务器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服务器流量波动较大,为了更及时地发现异常请求,可以将时间间隔设置得更短,如 5 秒或 10 秒;若服务器流量相对稳定,适当延长时间间隔,如 30 秒或 60 秒,以减少系统资源的占用。例如,一个高流量的电商网站服务器,在促销活动期间流量剧增,将检查时间间隔设置为 5 秒,能够快速捕捉到恶意 IP 的攻击行为,及时进行防御。
- 拉黑时长(block_time):默认值为 10 分钟,即当某个 IP 的请求数超过设定阈值被拉黑后,将在 10 分钟后自动释放。如果经常受到一些短暂的恶意攻击,可以适当缩短拉黑时长,如 5 分钟,以避免对正常业务的过度影响;若遭遇长期恶意攻击,为了彻底阻止攻击源,可以将拉黑时长设置得更长,如 30 分钟甚至 1 小时。对于一些经常被恶意扫描的服务器,将拉黑时长设置为 30 分钟,能够有效遏制攻击者的行为。
- 并发阈值(max_connections):用于设定单个 IP 的最高请求数,默认值为 100。如果服务器性能较强,能够承受较高的并发访问,可以适当提高并发阈值,如 200 或 300;对于配置较低的服务器,为了防止资源耗尽,应降低并发阈值,如 50 或 80。比如,一台配置较低的个人博客服务器,将并发阈值设置为 50,能够在保障正常访问的同时,有效抵御 CC 攻击。
- IP 白名单和端口白名单:在ck.conf文件中,可以添加信任的 IP 地址或 IP 段到 IP 白名单,以及特定端口到端口白名单。白名单中的 IP 和端口将不受 CCKiller 的限制,正常访问服务器。例如,将企业内部办公网络的 IP 段添加到 IP 白名单,以及将企业邮件服务器的端口添加到端口白名单,确保内部业务的正常运行不受影响。
在修改配置文件后,需要重启 CCKiller 服务,以使配置生效。可以使用以下命令重启服务:
service cckiller restart
通过合理配置这些参数,能够使 CCKiller 更好地适应不同服务器的安全需求,为服务器提供精准、高效的 CC 攻击防御保护。
使用技巧与常见问题解答
(一)日常使用技巧
- 快速查看攻击情况:安装 CCKiller 后,直接在终端输入 “cckiller -s” ,后面跟上数字,如 “cckiller -s 5”,即可显示当前并发数排行前 5 名的 IP 及其请求数。这一操作能够让你快速了解当前服务器的网络请求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攻击源。比如,在日常运维中,你可以定时执行该命令,若发现某个 IP 的并发数异常高,就需要重点关注,判断其是否为恶意攻击。
- 利用命令行参数提高操作效率:在手动拉黑 IP 时,使用 “cckiller -k” 参数 ,后面跟上设定的并发数,如 “cckiller -k 80”,可以立即将当前请求数大于 80 的 IP 拉黑一段时间。这在应对突发的攻击情况时非常实用,无需等待自动检测机制触发,就能迅速采取防御措施。另外,当需要查看 CCKiller 的帮助信息,了解各个命令行参数的具体用法时,执行 “cckiller -h” 命令 ,即可获取详细的帮助文档,方便你快速掌握和使用 CCKiller 的各项功能。
- 合理配置日志级别: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日志级别。如果服务器处于稳定运行状态,且你只关注关键的防御操作,将日志级别设置为 INFO,这样日志文件中仅记录拉黑和释放 IP 的操作,文件体积较小,便于快速查看关键信息。而当服务器出现异常,需要深入排查问题时,切换到 DEBUG 级别,详细的日志记录能够帮助你分析问题的根源,如查看拉黑操作失败的原因等。在服务器资源紧张时,选择 OFF 级别关闭日志记录,减少系统资源的占用。
(二)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 安装失败:在执行在线安装命令时,可能会遇到网络下载失败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网络不稳定、目标服务器访问受限等原因导致。首先,检查服务器的网络连接,确保能够正常访问外部网络,特别是 CCKiller 安装脚本所在的服务器。可以尝试使用 ping 命令测试网络连通性,如 “ping zhangge.net” 。如果自动下载失败,可以手动下载安装脚本,通过浏览器访问https://zhangge.net/wp-content/uploads/files/cckiller/install.sh?ver=1.0.8 ,将脚本下载到本地,再使用 scp 等工具上传到服务器,然后在服务器上使用 “sh install.sh -i” 命令手动执行安装脚本 。
- 配置文件错误:新手在配置 CCKiller 的配置文件ck.conf时,可能会因为格式错误或配置项填写不当,导致 CCKiller 无法正常工作。在修改配置文件之前,务必先备份原始配置文件,以防修改错误后无法恢复。仔细检查配置文件中的每一项,确保 IP 白名单和端口白名单的格式正确。IP 白名单中,IP 段的格式为 “192.168.1.0/24” ,端口白名单中,多个端口之间用逗号分隔,如 “21,80,443” 。修改配置文件后,重启 CCKiller 服务,使用 “service cckiller restart” 命令 ,并观察日志文件,查看是否有错误信息。如果发现错误,及时对照正确的配置格式进行修改。
- 日志文件权限问题:CCKiller 在运行过程中会生成日志文件,如果日志文件的权限设置不当,可能会导致日志无法正常写入。使用 “ls -l /usr/local/cckiller/log” 命令检查日志目录权限 ,确保 CCKiller 的日志目录具有写权限。如果权限不足,可以使用 chmod 命令修改日志目录的权限,例如 “chmod -R 755 /usr/local/cckiller/log” ,赋予日志目录及其中的文件适当的读写执行权限。修改权限后,重启 CCKiller 服务,使用 “service cckiller restart” 命令 ,确保日志文件能够正常生成。
- CCKiller 服务无法启动:可能是由于依赖的服务未安装或配置不正确,比如 iptables 服务未正确安装或配置。检查 iptables 服务是否正常运行,使用 “service iptables status” 命令查看其状态 。如果未安装,根据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使用相应的命令进行安装,如在 CentOS 系统中,使用 “yum install iptables-services” 命令安装 。另外,查看 CCKiller 的安装目录下是否存在错误日志文件,从中查找服务无法启动的原因,如配置文件路径错误、脚本语法错误等,根据具体错误信息进行修复。
- 误拉黑正常 IP: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正常 IP 被误拉黑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并发阈值设置过低,或者正常业务的访问模式突然发生变化,导致 IP 的请求数超过了阈值。首先,通过 CCKiller 的日志文件,查看被误拉黑 IP 的相关信息,确定误拉黑的时间和原因。然后,使用 “cckiller -u IP” 命令 ,将误拉黑的 IP 解封,恢复其正常访问权限。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可以适当调整并发阈值,根据服务器的实际负载能力和正常业务的访问特点,合理提高阈值,同时密切关注服务器的网络流量和请求情况,及时发现和调整异常的访问模式。
未来展望
CCKiller 作为一款开源的轻量级 Linux CC 攻击防御工具,在网络安全领域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价值。从其发展历程来看,每一次的功能更新和优化,都体现了开发者对网络安全形势的敏锐洞察和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在未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CC 攻击的手段和方式也必然会不断进化,这对 CCKiller 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我们有理由期待 CCKiller 在未来能够进一步提升其检测和防御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让 CCKiller 能够自动学习正常网络流量的模式和特征,从而更准确地识别出异常的攻击流量,实现更加精准的防御。同时,随着云计算和容器技术的广泛应用,CCKiller 有望与这些新兴技术深度融合,为云服务器和容器化应用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安全防护。在功能拓展方面,CCKiller 或许会增加更多的自定义策略选项,满足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多样化安全需求。
希望广大读者能够持续关注 CCKiller 的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到开源社区的建设中来,为 CCKiller 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发现并报告软件中的问题,还是提出宝贵的改进建议,每一份参与都将推动 CCKiller 不断完善和进步。同时,也希望更多的服务器管理员能够使用 CCKiller,为自己的服务器筑牢安全防线,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在未来的网络安全征程中,相信 CCKiller 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们抵御 CC 攻击的得力助手。
关于墨者安全墨者安全致力于安全防护、服务器高防、网络高防、ddos防护、cc防护、dns防护、防劫持、高防服务器、高防dns、网站防护等方面的服务,全网第一款指纹识别技术防火墙,自研的WAF指纹识别架构,提供任意CC和
DDoS攻击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