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你的网站正在被"伪装者"攻击?手把手教你堵住User-Agent劫持漏洞(图文)


来源:mozhe 2025-09-30

一、当 "浏览器身份证" 被伪造:User-Agent 劫持是什么?



在网络世界里,User-Agent 就像是浏览器的 “身份证”,它会在 HTTP 请求时,把设备型号、操作系统、浏览器版本这些信息一股脑地告诉服务器。比如,当你用手机浏览器访问网页时,User-Agent 里就包含了手机型号,像 “iPhone 14” 或者 “华为 P50”,还有手机的操作系统版本,如 “iOS 16.0”“Android 13.0”,以及浏览器版本,像 “Chrome 110.0.0.0 Mobile” 。服务器拿到这些信息,就能给你适配最舒服的页面,让你在手机上也能流畅浏览。
但如果有一天,这个 “身份证” 被伪造了,会发生什么呢?User-Agent 劫持,就是这么个恶意操作。恶意爬虫或者攻击程序,会把自己的 User-Agent 伪装成搜索引擎蜘蛛,比如 Googlebot,或者正常的浏览器,像 Chrome,甚至还能伪装成移动端设备。这就好比一个小偷披上了警察的制服,大摇大摆地混进了服务器的 “地盘” 。
举个例子,有些恶意爬虫会伪装成百度蜘蛛,悄无声息地爬取网站的核心数据,把你的 “家底” 偷个精光。还有黑客,他们把自己伪装成手机用户,绕过移动端专属的权限校验,获取那些本不该他们看到的信息。更可怕的是,攻击者还能通过篡改 User-Agent,进行 XSS 注入或者 SQL 注入攻击。他们在 User-Agent 字段里插入恶意脚本,一旦服务器日志直接展示这个字段,用户的页面就可能被篡改,Cookie 也可能被窃取,就像家里进了贼,隐私和安全都没了保障。

二、三大致命威胁:被劫持后的连锁反应


User-Agent 劫持就像一颗隐藏在网络暗处的定时炸弹,一旦爆炸,带来的是一系列足以让平台 “元气大伤” 的连锁反应。接下来咱们就详细聊聊它引发的三大致命威胁 。

(一)数据资产无声流失


数据,可是平台的 “命根子”,而 User-Agent 劫持却能让这些珍贵的数据在不知不觉中流失。某电商平台就曾深受其害,由于没有对恶意 User-Agent 进行有效限制,竞争对手的爬虫伪装成正常浏览器,短短两周时间,就神不知鬼不觉地爬取了 20 万条商品价格和库存数据。这些数据被泄露后,平台的促销策略就像被人扒光了衣服,毫无秘密可言。这种数据窃取的情况在新闻资讯、金融数据等平台也很常见。攻击者通过伪造 User-Agent,巧妙地绕过基础反爬机制,把平台的核心数据偷出来,再转手卖给数据黑市,谋取暴利。

(二)服务器陷入 "虚假繁忙"


当大量恶意请求披着伪造的 User-Agent 外衣涌入服务器,服务器就像被一群不速之客围攻,负载会呈指数级增长。某教育网站就遭遇过这样的批量 User-Agent 劫持攻击,仅仅 1 小时,CPU 利用率就从 15% 疯狂飙升至 92%。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来轻松扛着 10 斤的东西,突然变成了扛 90 斤,直接被压垮。服务器不堪重负,正常用户访问时就会卡顿,页面加载半天没反应,严重影响用户体验。更糟糕的是,这种攻击还可能伪装成 DDoS 攻击,消耗大量带宽资源,让服务器彻底 “瘫痪”。

(三)内容生态遭逆向复制


对于自媒体账号和短视频平台来说,原创内容就是它们的 “生命线”。但 User-Agent 劫持却成了这条生命线上的 “夺命镰刀”。恶意程序通过 User-Agent 伪装成浏览器,批量抓取原创文章和独家内容。某科技公众号精心撰写的深度评测文章,发布才 3 小时,就出现在了盗版聚合平台上。追根溯源,就是因为没有对异常 User-Agent 进行识别,才让这些内容被 “一键搬家”。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原创者的权益,也破坏了整个内容生态的健康发展,让创作者的热情大打折扣。

三、攻防实战:从检测到拦截的全链路防护


面对 User-Agent 劫持带来的重重威胁,我们必须构建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体系,从精准检测到强力拦截,为平台安全保驾护航。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具体的防护策略 。

(一)建立 "身份校验" 第一道防线

  1. User-Agent 白名单机制:在 Nginx 配置中设置允许访问的 User-Agent 列表,只让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蜘蛛以及正常浏览器来访问,这就好比给服务器设置了一个 “贵宾名单” 。举例来说,像这样配置:

 
location / {
if ($http_user_agent !~* "(Googlebot|Bingbot|YandexBot|Firefox|Chrome|Safari)") {
return 403;
}
# 其他配置...
}
同时,一定要警惕那些 “万能伪装者”,比如包含 “*” 或 “Unknown” 的异常 User-Agent,一旦发现,直接拦截,绝不让它们有可乘之机。
  1. 结合 Referer 双重验证:虽然攻击者很容易伪造 User-Agent,但要同时伪造合理的 Referer(来源页面)就没那么简单了。当 User-Agent 显示为 “Chrome”,但 Referer 却来自陌生 IP 的批量请求,这就像是一个穿着警察制服的人,却从一个不该出现的地方冒出来,一看就很可疑。在 Nginx 配置中,可以这样判断:

 
location / {
valid_referers none blocked server_names ~.example.com ~.trusted-domain.com;
if ($invalid_referer) {
return 403;
}
# 其他配置...
}
一旦判定为可疑访问,就触发验证码校验,让攻击者难以轻易突破防线。

(二)动态监控与智能拦截

  1. 流量异常实时告警:通过日志分析工具(如 ELK)来监控 User-Agent 的出现频率,就像安排了一个 24 小时值班的 “监控员”。当某一非浏览器 User-Agent(如 “Python-urllib”)在 10 分钟内请求超过 50 次,立即发送企业微信告警,同步封禁该 IP。某金融 APP 采用了这个策略后,恶意爬虫拦截率一下子提升到了 87%,效果显著。
  1. 分级响应策略:设计一个三级处理机制,就像给攻击者设置了三道 “关卡”。首次检测到异常 User-Agent 时,返回带验证码的页面,给攻击者制造一点小麻烦;如果他们还不死心,重复访问,就限制访问频率,每分钟最多只能访问 5 次,让他们的攻击速度慢下来;要是累计 3 次触发风控规则,那就直接封禁 IP 24 小时,让他们彻底 “凉凉”。这种柔性策略既能减少正常用户被误判的情况,又能有效地遏制自动化攻击 。

(三)技术升级与法律兜底

  1. 引入 AI 行为分析:传统的规则匹配在面对复杂伪装时常常 “力不从心”,这时候就需要利用机器学习来分析用户行为模式。正常用户浏览页面时,停留时间是随机的,点击热区也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而恶意爬虫的访问间隔、页面跳转路径却高度规律,就像机器人一样死板。某电商平台部署了 AI 反爬系统后,识别准确率从 72% 大幅提升至 94%,成功让许多恶意爬虫无处遁形 。
  1. 完善法律声明与证据链:在网站底部明确标注《反爬虫条款》,大声声明 “未经授权的爬取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给攻击者敲响警钟。同时,要保存完整的 User-Agent 日志、IP 访问记录,这些都是关键的证据。某科技公司就凭借这些完整的证据,成功起诉盗版平台,获得了 50 万元的赔偿,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

四、立即行动:30 分钟快速自查清单


面对 User-Agent 劫持的潜在威胁,及时进行自查是保障平台安全的关键一步。以下这份 30 分钟快速自查清单,能帮助你迅速识别并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 。

(一)查看服务器日志,统计近 24 小时出现频率最高的 5 个 User-Agent,排查是否包含 "Scrapy""Curl""Java" 等爬虫特征关键词


借助 Linux 命令(如grep、awk、sort、uniq),在服务器日志中精准定位并统计 User-Agent 出现的频率。例如,如果你使用的是 Nginx 服务器,日志文件路径通常为/var/log/nginx/access.log ,你可以通过以下命令来实现:

 
grep -oE '"User-Agent: [^"]+"' /var/log/nginx/access.log | awk -F'"' '{print $2}' | sort | uniq -c | sort -nr | head -n 5
这条命令可以提取出 User-Agent 字段,并统计出出现频率最高的 5 个 User-Agent 。然后,仔细检查这些 User-Agent 中是否包含 “Scrapy”“Curl”“Java” 等常见的爬虫特征关键词。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记录相关 IP,并进一步分析其访问行为。

(二)测试关闭非必要 User-Agent 访问:在 Nginx 临时添加拦截规则,观察业务是否正常(注意提前备份配置)


在进行配置修改前,务必先备份 Nginx 的配置文件,防止因配置错误导致服务无法正常运行。如果你使用的是 Ubuntu 系统,Nginx 配置文件路径一般为/etc/nginx/nginx.conf ,可以使用以下命令进行备份:

 
sudo cp /etc/nginx/nginx.conf /etc/nginx/nginx.conf.bak
接着,在 Nginx 配置文件的server块中临时添加拦截规则,比如:

 
location / {
if ($http_user_agent !~* "(Googlebot|Bingbot|Firefox|Chrome|Safari)") {
return 403;
}
# 其他配置...
}
添加完成后,通过nginx -t命令检查配置语法是否正确,确保无误后,使用sudo systemctl restart nginx命令重启 Nginx 服务,使新配置生效。在接下来的 10 - 15 分钟内,密切观察业务系统的运行情况,查看是否有正常用户被误拦截的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及时恢复备份的配置文件 。

(三)检查 Robots.txt 文件,确保敏感目录(如 /admin、userdata)已明确禁止抓取


直接通过 FTP 工具或者服务器的文件管理命令(如vi、nano)打开网站根目录下的robots.txt文件 。检查文件中是否包含以下内容:

 
User-agent: *
Disallow: /admin/
Disallow: /userdata/
如果没有这些规则,及时添加。添加完成后,利用 Google Search Console 中的 “测试 robots.txt” 功能,验证配置是否正确生效。同时要记住,robots.txt只是一种君子协议,不能完全依赖它来防止恶意抓取,还需结合其他防护措施 。

结语


User-Agent 劫持就像网络世界的 "身份造假",看似微小的请求头字段,却可能成为数据泄露的突破口。作为运营者,既要构建技术防护的 "铜墙铁壁",也要保持对异常流量的敏锐嗅觉。立即扫码关注,回复 "反爬" 获取《常用恶意 User-Agent 黑名单》,让每一次访问都真实可信。(注:本文技术配置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操作,避免影响正常业务。)

关于墨者安全
墨者安全致力于安全防护、服务器高防、网络高防、ddos防护、cc防护、dns防护、防劫持、高防服务器、高防dns、网站防护等方面的服务,全网第一款指纹识别技术防火墙,自研的WAF指纹识别架构,提供任意CC和DDoS攻击防御

热门文章

X

7x24 小时

免费技术支持

15625276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