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DNS放大攻击:小请求如何引发大瘫痪?——从原理到防御的全面解析(图文)


来源:mozhe 2025-10-22

一、DNS 放大攻击:网络世界的 “借刀杀人” 术


(一)什么是 DNS 放大攻击?


在网络世界中,DNS 放大攻击是一种极具威胁的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手段,其原理犹如精心策划的 “借刀杀人”。DNS,即域名系统,作为互联网的关键基础设施,承担着将人类易于记忆的域名(如www.baidu.com)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 IP 地址(如 192.168.1.1 )的重要职责,就像是互联网的 “电话簿” 。正常情况下,当我们在浏览器中输入一个网址,计算机就会向 DNS 服务器发送查询请求,以获取对应的 IP 地址,进而访问目标网站。
而 DNS 放大攻击则是攻击者利用 DNS 协议的特性,发动的一场恶意攻击。攻击者通过向开放的 DNS 服务器发送精心构造的小规模查询请求,这些请求看似普通,但却暗藏玄机。攻击者会在请求中伪造源 IP 地址,将其设置为受害者的 IP 地址。DNS 服务器在接收到这些请求后,会按照正常的流程进行处理,并返回包含大量域名解析信息的响应。由于 DNS 服务器响应的数据包通常比攻击者发送的请求数据包大很多,这就实现了 “放大” 的效果。大量的响应数据包如同汹涌的潮水般涌向受害者的服务器,导致服务器的带宽被耗尽,资源被大量占用,最终无法正常提供服务,陷入瘫痪状态。
这种攻击方式,攻击者只需付出极少的资源,就能借助 DNS 服务器的 “力量”,对目标发动大规模的攻击,就像借助他人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其隐蔽性和破坏性都不容小觑。

(二)为什么 DNS 会成为攻击 “放大器”?

  1. 响应数据 “以小博大”:DNS 协议中,服务器响应包含大量域名解析信息,如 TXT、MX 记录等。这些额外的信息使得响应包通常比请求包大 10 - 50 倍,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达数百倍。例如,一个简单的 DNS 查询请求可能只有几十字节,而服务器返回的响应数据包可能包含数千字节的信息,这种巨大的大小差异为攻击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可以利用少量的请求触发大量的响应流量,从而对目标进行攻击。
  1. 开放解析器的 “漏洞”:互联网上存在大量 DNS 服务器默认允许递归查询,这成为攻击者可利用的 “免费放大器”。递归查询是指 DNS 服务器代替客户端进行完整的域名解析过程,它会向其他 DNS 服务器查询,直到获取到最终的解析结果。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些开放的递归 DNS 服务器,将伪造源 IP 地址(指向受害者)的查询请求发送给它们。由于这些服务器不加验证地响应来自任何源的查询,就会按照攻击者的意愿将大量响应数据发送到受害者的 IP 地址上,而攻击者则隐藏在背后,难以被追踪。
  1. UDP 协议的 “无验证” 缺陷:DNS 常用 UDP 协议传输,UDP 协议具有 “无连接” 的特性,这意味着在数据传输前不需要像 TCP 协议那样建立连接,也无需进行复杂的握手过程。这种特性使得 UDP 协议的传输效率较高,但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攻击者可以轻易伪造源 IP 地址,因为 UDP 协议在接收数据包时,不会对源 IP 地址进行严格的验证。攻击者利用这一缺陷,将查询请求的源 IP 地址伪装成受害者的 IP 地址,DNS 服务器在接收到请求后,会根据请求中的源 IP 地址将响应数据包发送给受害者,而攻击者则可以借此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逍遥法外。

二、攻击三要素:如何实现 “以小搏大”?

(一)第一步:伪造源 IP 地址


在 DNS 放大攻击中,伪造源 IP 地址是攻击者实施攻击的首要步骤,也是整个攻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攻击者通过特殊的技术手段,修改 DNS 查询请求数据包中的源 IP 地址字段,将其篡改为目标受害者的 IP 地址 。这一行为就如同在现实生活中,寄信人故意在信封上填写了一个虚假的回寄地址,而这个虚假地址正是无辜收件人的地址。
当 DNS 服务器接收到这些被篡改了源 IP 地址的查询请求时,它会按照正常的工作流程进行处理。DNS 服务器并不知道源 IP 地址是被伪造的,它会根据请求中的域名信息进行域名解析,并将解析结果封装在响应数据包中,然后按照请求数据包中的源 IP 地址,将响应数据包发送出去。由于源 IP 地址已被攻击者伪造成受害者的 IP 地址,所以这些响应数据包就会如攻击者所愿,全部流向受害者的服务器。
这种伪造源 IP 地址的行为,使得攻击者能够成功地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位置,同时将攻击的矛头巧妙地指向受害者。受害者在遭受攻击时,很难第一时间确定攻击的真正来源,因为所有的攻击流量看起来都像是来自于正常的 DNS 服务器响应,这给受害者的防御和追踪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第二步:瞄准开放 DNS 解析器


在完成源 IP 地址伪造后,攻击者的下一个关键动作是寻找并利用开放 DNS 解析器。他们会运用各种扫描工具,在互联网的广阔范围内进行搜索,目标是那些配置存在缺陷、允许递归查询的公共 DNS 服务器。这些开放 DNS 解析器就如同网络中的 “薄弱环节”,为攻击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企业或家庭路由器中配置不当的 DNS 服务器,常常成为攻击者的重点关注对象。这类 DNS 服务器由于配置失误,可能会默认允许来自任何源的查询请求,而缺乏必要的访问限制和安全验证机制。攻击者一旦发现这些开放 DNS 解析器,就会向它们发送精心构造的 DNS 查询请求。
在这些查询请求中,攻击者通常会选择请求 “ANY” 记录类型。“ANY” 记录类型的查询,目的是获取目标域名的所有类型的资源记录,包括 A 记录(用于将域名解析为 IPv4 地址)、AAAA 记录(用于将域名解析为 IPv6 地址)、MX 记录(邮件交换记录,用于指定邮件服务器)、TXT 记录(文本记录,常用于存储一些额外的文本信息)等。通过请求 “ANY” 记录类型,攻击者可以诱导 DNS 服务器返回包含尽可能多信息的响应数据包,从而实现响应数据量的最大化,达到增强攻击效果的目的。

(三)第三步:僵尸网络 “群狼战术”


为了进一步增强攻击的威力,攻击者常常会借助僵尸网络发动大规模攻击,采用 “群狼战术”。僵尸网络是由大量被恶意软件感染的设备组成,这些设备包括物联网设备、个人电脑等,它们在被感染后,就如同被操控的 “傀儡”,完全听从攻击者的指令,成为攻击者手中的攻击工具,被称为 “肉鸡” 。
攻击者通过控制这些数量众多的 “肉鸡”,让它们同时向多个开放 DNS 解析器发送精心伪造的 DNS 查询请求。每一台 “肉鸡” 发送的请求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当大量的 “肉鸡” 协同工作时,所产生的攻击流量就会迅速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这些请求会触发 DNS 解析器返回大量的响应数据包,这些数据包如同汹涌的潮水般涌向受害者的服务器。
2016 年发生的 Mirai 僵尸网络攻击事件,堪称 DNS 放大攻击的典型案例。Mirai 僵尸网络通过控制大量的物联网设备,如家用路由器、IP 摄像头等,向目标发动了 DNS 放大攻击。在这次攻击中,攻击者利用僵尸网络的力量,制造出了峰值高达 620Gbps 的惊人攻击流量。如此巨大的流量,远远超出了目标服务器的承受能力,直接导致美国东海岸部分网络陷入瘫痪状态。许多知名网站无法正常访问,大量用户的网络服务被迫中断,给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用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不便,也引起了整个网络安全领域的高度关注。

三、三大核心危害:企业与个人都无法幸免

(一)带宽资源瞬间耗尽


在 DNS 放大攻击中,大量 DNS 响应数据包如潮水般涌入目标网络,这会迅速占用 90% 以上的带宽。以某小型电商企业为例,其日常网络带宽能够满足数千用户同时在线浏览商品、下单支付等操作。然而,在遭受 DNS 放大攻击时,大量的 DNS 响应数据包疯狂涌入,瞬间占据了绝大部分带宽。原本流畅加载的商品页面,此时加载时间从原本的 1 - 2 秒延长至数十秒甚至更长,用户不断刷新页面,却始终无法正常浏览商品信息;下单支付功能也无法正常使用,订单提交按钮点击后毫无反应。这直接导致大量用户流失,许多潜在客户因为无法顺利完成购物流程,转而选择其他竞争对手的电商平台。据统计,该企业在遭受攻击的短短几个小时内,销售额锐减了 50%,后续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恢复客户信任和推广,以挽回损失 。

(二)服务器资源过载瘫痪


目标服务器在遭受 DNS 放大攻击时,需要处理海量的无效数据包,这使得 CPU 利用率在短时间内飙升至 100%。内存也会在大量数据的冲击下迅速耗尽,导致业务进程被迫中断。一家在线教育平台曾遭遇此类攻击,其服务器瞬间被大量 DNS 响应数据包淹没。平台上的课程直播无法正常进行,学生们只能看到卡顿的画面或者直接掉线;视频课程也无法正常播放,出现频繁加载、无法播放的情况;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功能也陷入瘫痪,教师无法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恢复该平台的正常服务,技术人员花费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不仅要清理大量的攻击数据,还要对服务器进行全面检查和修复,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这期间,平台的声誉受到了严重损害,许多学生和家长对平台的可靠性产生质疑,导致部分用户流失 。

(三)攻击溯源困难


由于 DNS 放大攻击具有源 IP 伪造和分布式攻击的特性,追踪真实攻击者的难度极大。攻击者通过控制大量的僵尸网络,将伪造源 IP 地址的查询请求发送到多个开放 DNS 解析器,使得攻击流量分散且来源复杂。在 2017 年的一次大规模 DNS 放大攻击事件中,攻击流量来自全球各地的数千个 IP 地址,这些 IP 地址大部分都是被伪造的。安全专家们在调查过程中,面对海量的虚假线索,犹如在茫茫大海中捞针,花费了数月时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未能准确追踪到攻击者的真实身份和位置。这不仅使得受害者难以对攻击者进行追责,也为网络安全事件的调查和防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增加了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

四、防御四步法:构建立体防护体系

(一)源头控制:关闭 DNS 服务器 “放大开关”

  1. 限制递归查询:递归查询功能是 DNS 服务器的一个重要特性,但在开放状态下,它容易被攻击者利用。因此,我们应仅允许受信任的 IP 地址发起递归查询。以企业网络为例,我们可以通过配置 DNS 服务器的访问控制列表(ACL),将递归查询权限限制在企业内部网络的 IP 地址范围内。这样,当外部恶意请求试图利用递归查询进行攻击时,DNS 服务器会直接拒绝这些请求,从而从源头上切断攻击的可能性。
  1. 禁用 EDNS 放大功能:EDNS(扩展的域名系统)协议为 DNS 服务带来了一些扩展功能,但也为攻击者提供了制造超大响应包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修改 DNS 服务器的配置文件,限制 DNS 响应数据包的大小,从而避免攻击者利用 EDNS 协议进行放大攻击。例如,在 BIND(一款常用的 DNS 服务器软件)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 “max-udp-size” 参数来限制 UDP 响应包的大小,将其设置为一个合理的值,如 1280 字节,以防止超大响应包的产生。

(二)流量清洗:实时过滤恶意数据

  1. 部署 DDoS 防护服务:云盾、CDN 等专业的 DDoS 防护服务可以实时监测网络流量,通过建立异常流量模型,能够快速识别出 DNS 放大攻击的特征。当检测到源端口为 53 的异常 UDP 流量或超大响应包时,这些服务会自动将攻击流量引流到清洗中心,在清洗中心对恶意数据进行过滤和清洗,确保只有正常的流量返回源站,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
  1. 启用 IP 源过滤:运营商和企业可以在边界防火墙部署反向路径验证(RPF)机制。RPF 会检查每个进入网络的数据包的源 IP 地址,验证其是否与数据包进入的接口所期望的源 IP 地址一致。如果不一致,就说明该数据包的源 IP 地址可能是伪造的,防火墙会立即丢弃这些数据包。例如,当一个来自外部网络的数据包声称其源 IP 地址属于企业内部网络时,RPF 机制会识别出这是一个伪造源 IP 地址的数据包,并将其丢弃,从而有效阻止 DNS 放大攻击的流量进入网络。

(三)基础设施强化

  1. 增加带宽冗余:为关键业务预留足够的带宽冗余是提高网络抗压能力的重要措施。企业应根据业务的发展趋势和历史流量数据,合理预估未来可能的流量峰值,并在此基础上预留一定比例的带宽,如 30% - 50%。这样,即使在遭受 DNS 放大攻击时,网络也能够有足够的带宽来应对攻击流量,避免因小流量攻击导致网络瘫痪,保障业务的正常运行。
  1. 使用 DNSSEC 加密:DNSSEC(域名系统安全扩展)通过数字签名技术,为 DNS 数据提供了完整性和真实性验证。在 DNSSEC 的机制下,DNS 服务器在响应查询请求时,会附带一个数字签名,客户端可以通过验证这个签名来确认响应数据是否被篡改或伪造。这就大大减少了 DNS 响应被攻击者伪造和利用的风险,增强了 DNS 系统的安全性 。

(四)日常安全运维

  1. 定期扫描开放解析器:企业可以使用 Nmap 等扫描工具,定期对 DNS 服务器进行扫描,检测其是否对外开放递归功能。Nmap 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网络扫描工具,它可以通过发送特定的 DNS 查询请求,检测 DNS 服务器的响应情况,判断其是否存在开放递归的漏洞。如果发现有开放递归的情况,应及时修改 DNS 服务器的配置,关闭不必要的递归功能,修复配置漏洞,降低被攻击的风险。
  1. 监控异常流量:利用 Wireshark、Prometheus 等工具实时监控 DNS 流量,设置合理的阈值报警。例如,当 DNS 响应包在总流量中的占比突然超过 30% 时,系统自动发出警报。Wireshark 是一款网络抓包分析工具,它可以深入分析 DNS 数据包的内容,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攻击迹象;Prometheus 则是一款开源的监控和报警系统,它可以对 DNS 流量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预设的阈值触发报警,及时通知管理员采取相应的措施 。

五、实战案例:Mirai 僵尸网络的 “教科书式” 攻击


2016 年,一场震惊全球的网络攻击事件 ——Mirai 僵尸网络攻击,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互联网世界掀起了惊涛骇浪。这一事件堪称 DNS 放大攻击的 “教科书式” 案例,其攻击规模之大、影响范围之广,至今仍令人心有余悸。
Mirai 病毒就像一个隐匿在黑暗中的 “黑客指挥官”,悄无声息地感染了数百万台物联网设备,如摄像头、路由器等。这些设备在被感染后,就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失去了自主控制权,沦为了攻击者手中的 “傀儡”,组成了庞大的僵尸网络。
攻击者充分利用了这些被控制的物联网设备,发动了一场精心策划的 DNS 放大攻击。他们操控僵尸网络中的设备,向全球各地开放的 DNS 解析器发送大量精心伪造的 DNS 查询请求。这些请求看似普通的域名查询,但实际上却暗藏玄机。攻击者在请求中巧妙地伪造了源 IP 地址,将其设置为受害者的 IP 地址,从而成功地将攻击的矛头指向了无辜的目标。
当 DNS 服务器接收到这些伪造源 IP 地址的查询请求时,它们会按照正常的工作流程进行处理,并返回包含大量域名解析信息的响应数据包。由于 DNS 服务器响应的数据包通常比攻击者发送的请求数据包大很多,这就实现了 “放大” 的效果。大量的响应数据包如同汹涌的潮水般,源源不断地涌向受害者的服务器,导致服务器的带宽被瞬间耗尽,资源被大量占用,最终陷入瘫痪状态。
在这场攻击中,美国一家知名的域名注册商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攻击者通过 Mirai 僵尸网络,对该域名注册商发动了大规模的 DNS 放大攻击。攻击期间,流量峰值高达 300Gbps,如此巨大的流量远远超出了该注册商服务器的承受能力。服务器在海量的攻击流量冲击下,瞬间陷入了瘫痪状态,导致其管理的数百万个网站无法正常访问。无数用户在访问这些网站时,只能看到一片空白或者无法连接的错误提示页面。
这次攻击不仅给该域名注册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其声誉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害。众多依赖该注册商服务的企业和个人用户,也因此遭受了严重的影响。许多企业的在线业务被迫中断,无法正常开展,导致订单流失、客户投诉等一系列问题;个人用户则无法正常访问自己喜爱的网站,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
Mirai 僵尸网络的攻击事件,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物联网设备安全与 DNS 配置漏洞所带来的双重风险。一方面,物联网设备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往往存在安全漏洞,且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很少对其进行安全设置和更新,这使得攻击者能够轻易地利用这些漏洞感染设备,将其纳入僵尸网络;另一方面,DNS 服务器的配置不当,如开放递归查询等,为攻击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得他们能够利用 DNS 协议的特性发动放大攻击。

结语:从 “被动防御” 到 “主动免疫”


DNS 放大攻击的本质是对协议缺陷和配置漏洞的利用,其低成本、高破坏性特征使其成为网络安全的长期威胁。企业和个人需从服务器配置、流量监控、基础设施三个层面构建防御体系,同时关注物联网设备的安全管理,避免成为攻击链中的 “薄弱环节”。在数字化时代,唯有主动排查漏洞、强化安全意识,才能让网络攻击无处遁形。(注:文中技术配置需由专业网络安全人员操作,攻击类技术仅可在授权环境下测试,切勿用于非法用途。)

关于墨者安全
墨者安全致力于安全防护、服务器高防、网络高防、ddos防护、cc防护、dns防护、防劫持、高防服务器、高防dns、网站防护等方面的服务,全网第一款指纹识别技术防火墙,自研的WAF指纹识别架构,提供任意CC和DDoS攻击防御

热门文章

X

7x24 小时

免费技术支持

15625276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