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NS 放大攻击的核心原理与关键特性
(一)什么是 DNS 放大攻击
DNS 放大攻击,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手段,它巧妙地利用了 DNS 协议的特性来发动攻击。攻击者在实施攻击时,会精心伪造源 IP 地址,将查询请求发送给那些开放递归查询的 DNS 服务器。而这些 DNS 服务器在接收到请求后,会根据请求中的目标 IP 地址,也就是攻击者伪造的受害者 IP 地址,将大量的解析响应数据发送到受害者的服务器上。由于 DNS 响应数据包的流量远远大于请求数据包,攻击者就实现了对目标主机的流量放大攻击,进而导致受害者的服务器或网络因不堪重负而无法正常提供服务 ,甚至直接瘫痪。
(二)攻击背后的协议原理
- DNS 递归查询机制:在我们日常上网过程中,当我们在浏览器中输入一个域名,比如www.baidu.com ,我们的本地 DNS 服务器如果无法直接解析这个域名,它就会代替我们向其他 DNS 服务器发起递归查询。这就好比我们去图书馆找一本书,图书馆的管理员发现自己这里没有这本书,于是就帮我们去其他图书馆寻找,最终把找到的书(完整响应)带回给我们(请求方)。而攻击者正是利用了 DNS 服务器的这种乐于助人的递归查询机制,把这些递归服务器当成了自己发动攻击的 “帮凶”,让它们不断地向受害者发送大量响应数据。
- 流量放大的关键:攻击者会精心构造特定的查询,比如 “ANY” 类型查询。这种查询就像是一个贪婪的信息收集器,它会让 DNS 服务器返回包含大量资源记录的响应。曾经有一个攻击案例,攻击者发送的 60 字节的查询,竟然触发了 DNS 服务器 512 字节的响应,早期的放大倍数大约达到了 8.5 倍。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借助 EDNS 协议,这种放大倍数更是进一步提升,达到了 66 倍以上。就好像用一个小小的石子,却激起了千层浪,攻击者用极小的请求,换来了巨大的攻击流量。
- 源 IP 伪造技术:攻击者还会使用源 IP 伪造技术,这就像是给自己戴上了一张受害者的面具。攻击者修改数据包的源 IP 地址,把它变成受害者的地址,这样 DNS 服务器就会误以为这些请求来自受害者,从而将所有的响应都定向发送给受害者。攻击者不仅成功地隐藏了自己的身份,还将大量的攻击流量集中倾泻到受害者身上,让受害者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受重创。
(三)DNS 协议的天然弱点
- 无连接的 UDP 协议:DNS 查询默认使用的是 UDP 协议,UDP 就像是一个不拘小节的快递员,它无需与接收方建立连接,就可以直接把数据包发送出去。而且,UDP 缺乏有效的身份验证机制,这就好比快递员在送快递时,不核实收件人的身份,只要有地址就送。这就为攻击者伪造请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攻击者可以轻松地伪装成其他 IP 地址,向 DNS 服务器发送恶意请求。
- 开放递归的安全隐患:如果 DNS 服务器没有配置严格的访问控制,它就可能会响应任意来源的递归请求。这就好比一个没有门卫的城堡,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这样的 DNS 服务器很容易被攻击者发现并利用,成为攻击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攻击者发动 DNS 放大攻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攻击实战:从环境搭建到流量压制
(一)攻击工具与环境准备
在进行 DNS 放大攻击实战时,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准备相应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攻击工具,我们可以使用 BackTrack 或者 Kali Linux 系统中自带的 DNSattack 工具,它操作相对简单,能够满足基本的攻击需求 。如果你对网络编程有一定的了解,也可以通过 Scapy 库来自定义构造攻击数据包,这种方式更加灵活,能够根据具体的攻击场景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接下来是关键参数的设置:
- 目标 IP:这里我们选择受害者主机的 IP 地址,例如 192.168.29.74 。这个 IP 地址就是我们最终要攻击的目标,所有的攻击流量都将被引导到这台主机上。
- 递归 DNS 服务器:我们需要找到开放递归功能的公共 DNS 服务器,像大家熟知的 8.8.8.8 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些递归 DNS 服务器将成为我们发动攻击的 “帮凶”,它们会根据我们的请求,向受害者主机发送大量的响应数据。
- 放大域名:为了实现更好的放大效果,我们要选择那些记录较多的域名,比如www.0test.tk 。当 DNS 服务器对这个域名进行解析时,会返回更多的资源记录,从而实现更大倍数的流量放大。
- 攻击参数:查询次数设置为 1000 次,这意味着我们会向 DNS 服务器发送 1000 个查询请求,以产生足够的攻击流量。发包间隔设置为 1ms ,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发送大量的请求,让攻击效果更加显著。
(二)攻击步骤详解
- 数据包构造:攻击者首先要伪造源 IP 地址,将其设置为受害者的地址,这样 DNS 服务器就会将响应发送到受害者主机上。目标端口则设置为 DNS 服务端口 53,这是 DNS 协议默认的端口。在查询类型上,选择 “ANY” 类型,这种查询类型会让 DNS 服务器返回尽可能多的资源记录。同时,我们还会携带 EDNS 选项,比如设置较大的 UDP payload 上限,这就像是给 DNS 服务器下达了一个 “尽可能多返回数据” 的指令,迫使服务器返回最大响应,从而实现更大倍数的流量放大。
- 流量发送与放大效果:通过编写脚本,我们可以批量发送这些精心构造的查询请求。在发送过程中,我们使用 Wireshark 进行抓包分析。可以看到,我们发送的 72 字节的请求,竟然触发了 DNS 服务器 520 字节的响应,放大倍数达到了 7 倍以上。随着攻击的持续进行,大量的响应数据包不断涌入受害者主机,就像汹涌的潮水一般,快速占满了目标网络的带宽,让受害者主机陷入了 “流量的海洋” 中无法自拔。
(三)攻击效果验证
- 网络阻塞:在攻击实施后,受害者主机的网络状况急转直下。原本流畅的网络连接出现了延迟飙升的情况,简单的网页加载都需要花费数分钟的时间,甚至直接连接中断。我们通过 Wireshark 抓包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量的 DNS 响应包如潮水般涌入受害者主机,这些数据包占据了大量的网络带宽,使得正常的网络通信无法进行。
- 资源耗尽:除了网络带宽被占满,目标服务器的资源也被迅速耗尽。服务器的 CPU 利用率骤增,达到了惊人的 90% 以上,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随时可能因为过热而罢工。由于大量的 DNS 请求和响应,DNS 解析服务也出现了超时的情况,无法及时为正常用户提供域名解析服务,最终导致服务器拒绝正常用户的请求,整个服务陷入了瘫痪状态。
三、多维度防御策略:从源头遏制到应急响应
(一)基础设施层防御
- 关闭递归查询功能:DNS 服务器的递归查询功能虽然方便了用户的正常查询,但也给攻击者留下了可乘之机。在 BIND 服务器的配置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 “allow-recursion { trusted-networks;}” 来限制递归查询,只允许来自可信网络的请求。这样一来,外部的攻击者就无法利用我们的 DNS 服务器进行递归查询,从而切断了攻击的关键路径。就好比给城堡的大门装上了一把坚固的锁,只有持有钥匙(可信源)的人才能进入,有效地阻止了不速之客(攻击者)的闯入。
- 源 IP 过滤与验证: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在防御 DNS 放大攻击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防火墙实施严格的入口过滤。根据 RFC 2827 建议的源 IP 验证,我们可以配置防火墙丢弃那些源 IP 与出口接口不匹配的欺骗性数据包。这就像是在海关检查旅客的护照,一旦发现护照信息与本人不符(源 IP 欺骗),就会立即将其拦下,确保进入网络的数据包都是真实可靠的,从源头上减少了攻击的可能性。
(二)设备与服务端防护
- 限制 DNS 响应大小:为了降低 DNS 放大攻击的放大潜力,我们可以通过 EDNS 配置来限制单个响应的最大字节数。比如,将 UDP payload 设置为不超过 512 字节,这样即使攻击者发起恶意查询,DNS 服务器返回的响应数据量也会受到限制,无法产生大规模的流量放大效果。就像是给一个容器设定了容量上限,无论攻击者怎么折腾,都无法突破这个限制,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目标网络。
- 部署 DDoS 防护系统:专业的 DDoS 防护设备,如 FortiGate IPS,就像是网络的忠诚卫士,能够实时监控网络流量,精准识别 DNS 放大攻击的特征。一旦检测到攻击,它会立即启动流量清洗功能,将异常的 DNS 响应过滤掉,阻断放大流量的传输路径。就像在河流中设置了一个过滤网,把那些有害的杂质(攻击流量)拦截下来,确保主河道(正常网络通信)的畅通无阻。
(三)应急响应与长期策略
- 实时监控与流量分析:Wireshark 和 Tcpdump 等工具就像是网络的 “监控摄像头”,能够实时捕捉 DNS 流量。我们可以通过分析 DNS 响应包与请求包的放大倍数来判断是否发生了攻击。如果放大倍数出现异常激增,就像是监控画面中出现了异常情况,这很可能就是攻击的迹象。通过这种实时监控和分析,我们能够及时发现攻击,为后续的应急响应争取宝贵的时间。
- 联动 ISP 与安全社区:当攻击发生时,我们要第一时间联系网络服务提供商(ISP),请求他们通过黑洞路由、流量牵引等手段清洗流量。黑洞路由就像是一个神秘的黑洞,将攻击流量吸入其中,使其无法对目标网络造成伤害;流量牵引则是将流量引导到其他安全的地方进行处理。同时,我们还要积极与安全社区合作,共享攻击 IP 与域名,将这些信息加入公共威胁情报库。这样一来,其他网络管理员就可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避免遭受同样的攻击,形成了一个网络安全的联防联控机制 。
四、经典案例分析:从历史事件看攻击影响
(一)2009 年 DNSPod 大规模 DDoS 事件
- 事件背景:2009 年 5 月 18 日晚 22 点左右,一场惊心动魄的网络攻击悄然降临。DNSPod,这家国内知名的免费 DNS 产品提供商,其主站及多个 DNS 服务器遭受了超过 10G 流量的恶意攻击,流量峰值超 10Gbps,这在当时的网络环境中,无疑是一场破坏力巨大的 “网络风暴”。经调查,此次攻击的始作俑者是一家私服运营商,他们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打击对手,竟然动用了上千台僵尸主机,对 DNSPod 发起了 DNS 放大攻击,导致江苏、安徽、广西、海南、甘肃、浙江六省用户申告访问网站速度变慢或无法访问,主要表现为域名解析 (DNS) 响应缓慢或者无法解析。
- 关键因素:攻击者控制的上千台僵尸主机就像一群隐藏在黑暗中的 “刺客”,它们伪造受害者 IP,向开放递归服务器发送大量查询请求。而当时,暴风影音作为一款拥有庞大用户群体的软件,却因祸得 “殃”。由于暴风影音使用了 DNSPod 的免费域名解析服务,当 DNSPod 被攻击后,暴风影音的域名解析出现故障。更糟糕的是,暴风影音客户端的解析机制存在缺陷,在解析失败时会触发大量重试,这些重试请求就像汹涌的潮水,不断冲击着电信的 DNS 服务器,无意中形成了 “二次攻击”,使得攻击流量成倍放大 ,给网络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 教训启示:这次事件就像一记沉重的警钟,为我们敲响了网络安全的警钟。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关闭递归查询功能是多么的重要,这就像是给网络城堡的大门上了一把坚固的锁,阻止了攻击者利用 DNS 服务器进行递归查询的企图。同时,限制客户端重试频率也至关重要,这可以避免因客户端的错误行为而导致攻击流量的进一步放大。只有从源头上杜绝这些安全隐患,才能有效地防止类似的攻击再次发生,保护我们的网络安全。
(二)新型 EDNS 放大攻击案例
- 技术升级: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攻击者的手段也在日益更新。新型 EDNS 放大攻击就是一种极具威胁的攻击方式,攻击者巧妙地利用 EDNS 协议支持的超大响应特性,将放大倍数提升至 50 倍以上。在攻击过程中,攻击者会精心构造特定的请求,携带 4096 字节的 payload,这就像是一颗威力巨大的炸弹,一旦触发,就能产生惊人的攻击效果。单个僵尸主机在这种攻击方式下,即可生成百 GB 级的攻击流量,其破坏力之大,令人咋舌。
- 防御突破:面对如此强大的攻击,传统的防御手段显然已经力不从心。为了有效防御新型 EDNS 放大攻击,我们需要采取更加高级的防御策略。一方面,我们要配置 DNS 服务器的 EDNS 响应限制,就像给一个容器设定容量上限一样,限制 DNS 服务器返回的响应数据量,避免攻击者利用超大响应进行攻击。另一方面,流量清洗设备的深度包检测功能也不可或缺,它能够深入分析数据包的内容,精准识别出攻击流量,将其从正常流量中过滤出来,从而保障网络的安全畅通。
五、总结:筑牢 DNS 安全防线
DNS 放大攻击凭借 “以小搏大” 的特性,成为 DDoS 攻击的重要手段。防御需结合技术配置(关闭递归、源 IP 过滤)、设备防护(DDoS 清洗)与应急响应(流量监控、ISP 联动),从攻击链的每一环切断威胁。对于企业与个人用户,定期检查 DNS 服务器配置、启用专业安全服务,是抵御此类攻击的核心策略。网络安全无小事,唯有筑牢每一层防线,才能有效应对不断进化的攻击技术。
关于墨者安全墨者安全致力于安全防护、服务器高防、网络高防、ddos防护、cc防护、dns防护、防劫持、高防服务器、高防dns、网站防护等方面的服务,全网第一款指纹识别技术防火墙,自研的WAF指纹识别架构,提供任意CC和
DDoS攻击防御